堵耳效应是指由于外耳道被封闭而引起的骨导听阈降低的现象。这一效应在纯音测听中会表现出纯音低频骨导阈值变好,在助听器佩戴中则易引起佩戴者耳内闷涨感、自己说话声音空洞不适或响度过大。如何将通过骨导传播至耳道的低频能量减少或者使其散发者耳道外,是助听器技术中遇到的一大课题。
1.什么是堵耳效应
堵耳效应的产生与声音的骨传导机制和颅骨自身的声学特性密切相关。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声音(如言语声、咀嚼时下颚震动的声音以及在较硬的路面上运动上产生的震动)可以通过颅骨的震动直接传递至耳蜗外,也可以通过听骨链等中耳结构及颞骨鼓部传入外耳,引起外耳道软骨部的震动,正常情况下由于这一部分声能被分散出去,因此这一部分声音不会被我们感知。当佩戴助听器时(通常是定制机或者佩戴耳模),由于助听器深入外耳道且将外耳道封闭,使其形成一段密闭的空腔。由颅骨及听骨链传入外耳道的声音能量不能正常向外扩散,外耳道内就会产生额外的声压,通过气导机制,这部分声压就会到达内耳。由于外耳道软骨部的震动主要局限于250HZ-500HZ,因此这一段频率的听阈会降低。由于CIC比ITE更加深入骨部,因此堵耳效应小。
2.堵耳效应引起的常见问题及原理
助听器使用者,尤其是低频听力较好者,常常会反映耳内涨闷、自己声音变大等问题。堵耳效应发生时,人们就会觉得自己像是在木桶里说话,感觉声音瓮声瓮气或者空洞。
为了解决助听器佩戴中的堵耳效应问题,目前常使用的方法就是增加通气孔或者使用耳道式受话器技术的助听器。增加气孔后,原先密闭耳道内的低频声能得以部分外泄,能够有效减轻堵耳效应带来的不适感。在不引起啸叫的前提下,通气孔开放越大越好。
除此之外需要注意的是,堵耳效应在不同形状的耳道之间差别会很大。在耳道弯与第二弯之间的角度可能相对平直,也可能比较尖锐。在一些耳印模上可以看到,耳道弯比较长或比较斜,具有这些特殊形状的耳模及耳内式助听器会完全封闭耳道,与振动的外耳道壁构成一个闭合的机械系统。这会增加堵耳效应,因为助听器本身会随声波一起振动,相当于一层振动膜,直接向耳膜发射声音。如果耳道相对平直,这类现象就会较少出现。如果发现助听器有随发音向外突出的现象,就需要对助听器外壳进行打磨抛光,以减小其与外耳道的形状匹配,减小堵耳效应。
3.堵耳效应的解决之道
堵耳效应的个体差异很大,如果出现了堵耳效应,则应按一下方法解决。
(1)检查助听器或耳模的耳道部分。制作不好的助听器(耳模)耳道部分可能会比较虚,这会造成助听器(耳模)偏向耳道壁一侧。这种情况也可能由耳甲腔效应引起。耳甲腔效应是指助听器耳道部分与耳甲腔底之间存在一个角度,密闭耳道。这时需要抛磨助听器表面减少其与外耳道的密闭程度,降低堵耳效应。
(2)增加通气孔的直径。通气孔内径增加,长度缩短,会使得低频截止频率上移,增加低频衰减程度。减小堵耳效应。使用开放式助听器,比传统助听器拥有更好的佩戴舒适性。
(3)延长助听器的耳道部分。根据声学原理,助听器与外耳道形成的密闭空腔越小,堵耳效应越小。
(4)使用MCT(minimal contact technology,小接触技术)。把耳内式助听器(ITE)尽量做的小一点,以便助听器能够更加深入耳道,与耳道骨部密切接触,其余部分与外耳道保持松散接触,以保持外耳道大的开放程度,从而使得软骨部振动声能可以通过外耳道散发出去。
(5)少数患者对于堵耳效应极为敏感。对于这类患者,只能说服其慢慢适应。
更多详情请登录www.earwa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