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时候,收到了一个姑娘的咨询,她因为听力问题,差点以为自己得抑郁症了。这之前,我还收到过其他听损朋友的咨询,部分摘录如下:
听损朋友甲:因为听力原因,我有点儿不自信,再加上自己能力不够就更加迷茫。
听损朋友乙:我也是听障人士,三岁因药物导致神经性耳聋,说话还算可以,希望能克服掉内心深处的小自卑,让自己内心强大起来。
听损朋友丙:听力不好真的是很大的障碍,无法和别人进行很顺畅地沟通,内心真的很阻塞...
在和这个姑娘交流的过程中,我心里有了一些想法:大部分的听损朋友们,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受到听力的困扰,导致内心不够自信,甚至自卑,患得患失。
这个现象很普遍,而且似乎都没有好的办法去解决,
确实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或者仅有的几个办法也过于理想化,对人的意志力要求非常高,
而人类进化的本能是追求舒适,违背本能去强求自己,有点儿强人所难。
内心强大的秘诀有没有?
我从小就非常自信,甚至被父母当成缺点,经常批评我自信过头。
还记得我大学毕业找工作时,接到了今日头条的面试邀请。在面试时,我没有任何紧张心理,全程都应答如流。
在面试的结尾,我主动向面试官解释了我听力的问题:“我是一名残疾人,三级听力残疾。从三岁开始出现了听力问题,现在右耳全聋,左耳残余一半听力。”
面试官脸色如常,没有任何反应,继而我又自信地说道:
“因为听力问题,我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今天的面试,我相信你也认为我的表现是非常出色的。所以,听力问题不是我的减分项,而是我的加分项,你觉得呢?”
面试官听罢,笑了,强烈的自信感染了,点了点头,表示非常认同。
因为我的自信,我可以毫不避讳地表示自己的听力问题,并且会用语言技巧把减分项转换为了加分项,因为我相信我做得到,即使这一次失败了,我相信下一次也能做得到。
这就是我的自信,不因一次挫折而自卑,而是始终相信自己。
刚入职今日头条时,它只有20名员工,甚至连logo都没有,到如今,它已经成为了现象级的全民应用,而自信,就是背后那双始终推动着我的大手,促使我做出了今天的成绩。
直到前几天,有个听损朋友向我咨询提高自信的方法。在和她交流的过程中,我渐渐理清了克服自卑、内心强大的秘诀,在此分享给大家。
这个秘诀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就是读书。
读书能磨练人的意志,锻炼人承受孤独的能力,丰富人的内涵。
我从小学开始读人民文学出版社版的四大名著和《史记》,然后是外国名著,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老人与海》、《战争与和平》、《鲁宾逊漂流记》、《简爱》等等。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渐渐克服了自己内心最深处的自卑,成长为一个无比自信的少年。在之后的人生中,也是自信,始终给我无比的助力。可能有的人会说,难道不应该有更多的因素吗?读书算什么秘诀?我读书读得多了,也没见就怎么样啊;
还可能有人会说,我读不下去怎么办?你那些四大名著,外国名著,太难读了,我想读也读不下去啊,臣妾做不到啊!这就是问题了,读书也是需要方法的,方法不对,要么没用,要么读不下去,
那这个秘诀算是个什么秘诀?
做不到的秘诀那是鸡汤,不是干货。
好读书,不求甚解——感悟文字和语言本身的美
陶渊明曾作《五柳先生传》,里面提到:好读书,不求甚解。
按照白话文来解释就是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乍一看很普通,其实是很有精髓。
我们通常以为读书要一字一句地读,但是我们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就算一字一句地读完了,过几天基本就忘个大半了。
那一字一句地读意义何在呢?真的是为了事无遗漏地记住书里讲的每一句话吗?
我小学就开始读四大名著,那会我字都认不全,还是第一次读这种文言文,自然是看不懂的,而且通常看过之后立马就忘光了。
孙洙的《唐诗三百首序》有句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意思就是长时间被诗词熏陶,怎么也会受影响。
看书也是这个道理,不光是为了记得书里讲了什么故事,更是在不断地看书的过程中,接受书的熏陶,培养自己对文字的感觉。
书看得多了,你会渐渐知道什么文字是美的,什么文字是不美的,这就形成了语感,
当你看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你会下意识停留,然后回味;
背过的诗词,也会让今后的每一次旅行,都像故地重游,
当你在海边散步,看到一轮明月,未必能一下子说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你读过这句诗,感觉一定是存在的,而不只会煞风景地喊一句:“卧槽,这个月亮真圆啊!”
这是看书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
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写过一句千古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过的书,好比吃过的饭,虽然你记不起吃了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你的骨头和肉。
“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对我们来讲,是非常有启发的——
强调的是读过,而不是强求读懂。
《红楼梦》难读吗?可能是。《史记》难读吗?可能是。但有什么关系呢?读过就行。哪怕是一目十行,只要是每个字都看过了,那也是可以的。小学时读过《史记》,那可是一点儿都读不懂,
《史记》里有这么一段记载:“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帝少康崩,子帝予立。帝予崩,子帝槐立。帝槐崩,子帝芒立。帝芒崩,子帝泄立。帝泄崩,子帝不降立。帝不降崩,弟帝扃立。帝扃崩,子帝廑立。帝廑崩,立帝不降之子孔甲,是为帝孔甲”。谁立了谁崩了这么多怎么记得住?立、崩是什么意思,我不知道,甚至“扃”、“ 廑”这两个字都不认识。而且从头到尾,全是崩和立的循环,跟流水账似的,无聊得很。
那么我白读了吗?并没有,我至少知道了,有这么个句式:“帝X崩,帝X立”。那这段里谁崩了谁立了,重要吗?并不重要。
在这里再强调一遍我的读书方法:不求甚解,多读,不用强求读懂。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耐得住低谷,是为豁达。对于大部分人来讲,读中外名著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
读《红楼梦》是在暑假,早上起床就开始读,整个白天都在读,读了整整三天,而且还读不懂。
枯燥但还继续读有什么好处呢?当然是为了磨炼自己的耐心了。
听损朋友们的自卑、迷茫等苦恼,归根结底就是耐心不足,耐不住暂时的低谷。
实际上我们自认为的低谷,或许根本算不了什么,还是我们见识太少,而书与文字,是增长见识最好的工具。书中自有我们可以探索、想象、学习、积累的知识。
五百年前,曾经高中状元的杨慎得罪嘉靖皇帝,被发配到云南充军。如此大起大落的境遇,可谓是他人生的低谷,但他没有迷茫,反而写下了千古名句《临江仙》: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看,多么豁达!如此境地,他居然还能发出“青山依旧在”的感慨。
听损朋友们的所谓的自卑、迷茫,在他面前算什么呢?只不过是人生的低谷罢了。
人生的低谷,耐不住,就是迷茫无限景,落魄潦草心;人生的低谷,耐得住,就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强如杨慎,高中状元之前,也是读书破万卷,才有了如此强大的内心。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独”——用思想对抗孤独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阅读一本好书,一本名著,仿佛与一位智者进行了深入的谈话。“智者的思想沉淀+你的感悟反思甚至质疑”,就形成了“智慧”。
中国人讲“慎独”,大概意思是你一个人的时候,也要有很高的自我道德约束,而“慎独”的另一面意思则是“磨炼对抗孤独的能力”。
读书,最能磨炼你的耐心,磨练你的意志力,磨练你对抗孤独的能力。“胸藏万卷书,腹自有沟壑万里”,自信心会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涌泉而出,形成你对抗听力障碍的坚实壁垒。
“腹有诗书气自华”——个人从容不迫的气质
之前我特别强调不求甚解,那是不是读书就该不求甚解呢?当然不是,不求甚解是降低读书枯燥度的办法,能读懂是最好,认知会更上一层楼。
一个人读书量上去了之后,就形成了一定的素养。
我曾经问过一个长辈他最看重年轻人身上哪样的品质,他的回答是:温暖与从容,这个装不出来。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出现,让我们最欣赏的并不是选手们对庞杂的诗词手到拈来,而是他们“不卑不亢、淡雅如菊,从容不迫”的浩然气质。
从来没有一个综艺节目会让人有类似的感觉。
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有人嘲讽在第三季获得总冠军的快递小哥雷海:诗歌背得好有什么用?还不是得去送快递?
姑且不说送快递本身工作(确实辛苦,但未必比你挣得少),雷海的精神世界比你我都要丰实。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让人获得世俗意义上的功成名就,更是为了让人的精神世界得以充实与丰富起来。
对听损朋友来说,我们应期待自己面对生活、面对恋爱、面对人生都无比从容,那么从容的前提只有财富和物质吗?如果只有财富,那为什么我们又瞧不上“暴发户”?
个人气质的修炼,是为了面对财富也好,贫穷也罢,都能Hold住。(摘自网络)
听觉有道助听器品牌:http://www.earwa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