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听觉康复效果不如人意或不能达到期望值时,听障人士往往会对听觉康复产生抗拒心理或不配合的行为,否定其作用。听力工作者需要寻求一种超越传统的康复方法,制定更能满足听障人士个体和特殊交流需要的策略。
如何根据成人的特殊需求和复杂的个体交流环境制定康复策略呢?听力学家们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了11条听觉康复原则,供大家参考。
1.听力康复治疗或训练必须以听障人士的特定需求为中心
这是听觉康复的第一原则。如果一位听障人士在某种复杂环境中的交流能力很差,那么听力工作者应针对解决此问题改进康复策略,再加上提升听障人士在某些环境和情境下聆听/交流困难的决心和自信心,必然会改善在相应复杂环境下的听觉效果的。
2.听力工作者应该成为有效沟通的参照标准
正常语速、强度和标准而清晰的言语应当成为交流时的语言标准。已经证实在各种声学环境中,适当的言语强度可以得到最高的言语理解度。无意识的由手或头部动作表现出来的可见言语提示应被注意并尽量避免。要成为一名好的交流者,听力工作者应该成为听障人士最畅通交流或有效沟通的参考标准。
3.听障人士不应只是被动的完成听力工作者制定的康复目标,还应该制定自己期望的目标。
临床听力工作者只是整个学习、再学习、听觉环境中的一部分。听障人士的参与也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一些听障人士认为康复目标和职责就是完成听力工作者制定的康复计划。然而听力康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听障人士必须也应当担当起其中的角色和责任。
4.提供多种形式的康复课程(单独训练或集体训练)。
交流是一个必须要和不同对象在不同环境中对话的互动过程。听障人士与临床工作者的这种一对一的模式只是其中之一,并不是单一的康复训练手段。集体训练也是康复训练的手段之一,它要求听障人士要与其他听障人士进行交流。
5.康复过程中在必要时考虑提供咨询服务。
咨询已成为听力康复的重要组成方面。临床听力工作者开始越来越重视这点,并将越来越多的咨询服务纳入听觉预估和康复实践的正式项目中。通过咨询服务提供更有建设性的意见、问题解决的突破口,循序渐进地向听障人士灌输信心,成为改善康复策略的催化剂,更好地解决环境中的聆听/交流困难。
6.在会话环境中培养听障人士积极态度的沟通模式。
自信,而不过于激进的态度对于听觉康复的过程是很重要的。听障人士要学会驾驭和掌握交流环境,学会自己创造对自己有利的交流模式。
例如:尽量减少背景噪音,减少与对话者间的距离,给予唇读者最有利的光线效果,要求对话者发音清晰,必要时可以建议使用麦克风(如果在演讲环境)。听障人士积极的态度可以帮助他们有效地利用环境提升交流优势。
7.鼓励听障人士在对话过程中达到自信和谦恭的平衡。
可以确定的是,很少有人能够和遇到的所有人都交流很顺畅,所以当交流效果不好时,听障人士不要过多地认为是自己的责任,要对自己的康复时时予以肯定,要保持良好的自信心和谦恭的态度。在整个治疗和对话过程中,达到一种自信和谦恭的平衡,建立现实生活中的合理期望值。
8.康复训练课程应涵盖生活中大多数典型的场景,并给予听障人士相应有效的指导。
一些听障人士会主动避免和/或逃避进行人际交流和对话训练。训练课程中往往会包含与外界和周围人群进行相互交流的场景。因此,对于此类听障人士,听力工作者可以设计一些听障人士感兴趣参与的训练。
与听障人士建立一种活泼而愉悦的交流关系是成功交谈的关键。维持和谐的关系,主动地参与其交谈,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是提升康复效果的关键。
9.将最新助听技术引入到康复过程中,比如放大电话、蓝牙等。
在康复过程中适当地使用放大电话、蓝牙技术、特殊场合的专用助听设备、以及其他辅助设备等,可以帮助听障人士提升在某些特定场合的交流能力。作为听力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的设备都必须要以增强听障人士的交流效果为前提。
10.听力工作者应为具体康复目标建立一套康复方法目录,便于在制定个体化康复计划时参考。
从文献和书籍上收集多种多样的康复方法。部分比较特殊的方法在将来也有可能使用。将这些方法分类并形成一套康复目录,以便在制定个体康复时参考。
11.改进听障人士亲属和朋友的交流习惯对听力康复非常重要。
在康复过程中,听力工作者会放慢语速,吐字清晰,尽量减少对交流的干扰等,以改善听障人士交流的个体交流效果,这是康复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
然而,外界并不尽然,与听障人士交流的人并不会像听力工作者这样做到以上几点,或者并不了解与听障人士的交流要点。
因此,指导听障人士的配偶、子女以及朋友养成良好的与听障人士交流的习惯更有助于个体日常的听力康复。
总结:
以上文章中强调了在制定个人康复策略时的11个原则。有个体针对性的康复策略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听障人士在交流环境和与他人交流中的问题。希望听力工作者根据听障人士的个人交流/听力需求,并根据以上原则灵活地制定康复策略。